2025年11月10日,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召开第三十五次少代会,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与史家胡同小学合作开展的“非遗进校园”系列工作正式开启。团市委中少部部长付振,东城区教工委团少工委副书记郭宁宁,东城区少先队教研员苏丹,史家胡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娟,中国非遗保护协会秘书处研究部负责人苗丽燕,非遗传承人佟秀芬、郎佳子彧、杨钺、窦卫敬、陈国祥等以及史家胡同小学全体师生共同参加活动。史家友好校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九小学、西藏拉萨市实验小学、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第二十一小学的老师和少先队员们同步在线观看。
同学们化身“小小非遗传承人”,将非遗技艺传承转化为文化自信的生动课堂,提出多个非遗学习计划,有“‘花’朵缤纷,‘毽’康成长”、“指尖传承·非遗面人守护计划”、“非遗小使者 脸谱新力量”“剪纸的故事”“兔爷萌动 非遗焕彩”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同学们对非遗的热爱与思考。现场还邀请花毽非遗传承人陈国祥展示互动,打造校园“毽”身新潮流。
付振部长、李娟校长为非遗传承人佟秀芬、郎佳子彧、杨钺、窦卫敬、陈国祥颁发史家胡同小学少先队校外辅导员聘书,期望助力同学们传承非遗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为同学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的“微队课”,分享了自己与面塑的故事,鼓励同学们主动了解、体验非遗技艺,并用创意与科技让非遗焕发新活力。
会后,剪纸项目青年传承人杨钺正式为学校剪纸社团开讲第一课,她从剪纸的技艺基础讲起,并进行现场示范,指导学生们进行初步实践,激发了同学们对非遗技艺的浓厚兴趣。
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非遗进校园”首个试点项目,由协会携手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共同开展,旨在培养青少年参与非遗保护、传承、传播等工作,提升文化自信。双方将以非遗相关社团为基础,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非遗课程、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多种融合方式,落实非遗进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试点探索实施路径、操作方法和管理模式,树立典型标杆,发挥示范效益,为未来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工作积累经验。
